培植书法艺术的沃土--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春和
自小在农村时,村里一般父母再苦、再累、再穷都想让子女尽早读书成才,在有的偏僻的农村也没什么幼儿园,甚至没什么公立学校,有条件的父母就早早把孩子送到私塾或民办学校。这些私塾先生或民办学校接受3岁以上的孩子,第一堂课就是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教孩子描红写字。此后每天早自习两节课,一节课读书,一节课就是写字描红,描私塾老师用“红”(一种山上挖的红土兑水调匀)写好的字(后来条件好一点改用红墨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描红练习,再进入临帖阶段,对临帖较好的字,老师再用红笔圈点,学生用黄表纸装订成的习字本上临习。有的老师为鼓励学生,在临习的字上分别画圈代表上乘或优秀,用红笔点三个红点,表示较好,每天早上临习1-2页,每行四字,一般每次临习16-32字,时间不长,约一节课,但每天坚持,习字课结束,然后读《三字经》、《四字经》、《今古贤文》、《千家诗》等,就这样在儿童幼年时期即培育了书法文化根基。这也正是孕育着中华数千年书法文化延绵发展的深厚沃土。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写字开发培养了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精细掌控能力,有效地开发了儿童智力,使儿童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再加上《今古贤文》《千家诗》中都包涵中华国学精粹,对儿童的良好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润育作用。
6-7岁到了公立小学,学校除了语文、算术等主课外,每星期仍然有几节写字必修课,这和现代教学的多门学科融为一体,构成了民族教育的丰富知识内容。象我们家乡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比较多,甚至城里人都很难理解,那么一些偏远农村的孩子,条件那么差,怎么考名牌大学象跨门槛似的,其实这都与从小的国学教育和现代科技知识教育的扎实功底有关。
从幼儿园或小学,开设书法课,开设相应的国学课,循序渐进。中学可开书法等国学的兴趣课,大学可开书法等国学的选修课或研究课目。如江苏省委党校还在县处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开设书法知识讲座,效果良好。书法艺术对于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提高书写技巧与美感,提高文化修养,强化身心修炼也是良好的途径。
有了从小学到大学由浅入深的书法与国学知识教育,有了国民社会良好的书法素养和国学知识,再加上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素养,国民会有更高层次的现代知识素养和更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国民良好的文化知识软实力会使我们国家和谐发展的更快!更好!更强大! 2008年4月11日